跳到主要內容區

111/10/31(一) 學術與研究倫理

老師及同仁您好

管理學院及管理學術研究中心邀請本院陳世哲教授演講,當天將與您分享的主題是「學術與研究倫理」。敬請同仁轉達所屬教師、研究員、博碩士同學等知悉,歡迎師生同仁報名出席。謹附活動資訊如下:

講題:學術與研究倫理
日期:1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12:20-13:50
地點:管CM2037
講者:陳世哲(國立中山大學人管所教授)
主持:陳寶蓮(國立中山大學人管所教授暨管理學術研究中心主任)
報名:https://tinyurl.com/msrc1031
備註:提供全程參與者2小時學術倫理時數

Topic: Academic Research Ethics
Date:2022/10/31
Time:12:20-13:50
Venue:CM2037
Speaker:Professor Shyh-Jer Chen,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Register:https://tinyurl.com/msrc1031

 

學術與研究倫理一直是學術界重視的議題之一,111年10月31日中午,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本院)及管理學術研究中心陳寶蓮主任邀請本院陳世哲教授演講,分享「學術與研究倫理」。

演講一開始,陳世哲教授先告訴大家「學術倫理」的意義,他提到,學術倫理不是法律,是學術社群內共同公認的規範或潛規則,並沒有明文規定。此外,每個領域的學術倫理不大一樣,例如:工學院領域的博士論文可能是做了幾個實驗、且在研討會發表後,集結幾篇研討會發表並改寫,成為一本博士論文。然而,管理領域或其他領域則不一定如此。又例如,在學術文章中的作者順序也依領域大不同。陳世哲教授提到,在管理領域是依照對文章的貢獻程度去排作者順序;但是,在會計學領域,則是依照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排序。因此,在做研究時,應該要跟自己領域的前輩請教相關的倫理議題,以免違反學術與研究倫理而不自知。

在探討完學術倫理的定義後,陳世哲教授提到,學術圈有些人追求「p值顯著」以及「眾多發表量」,他透過這些現象,跟大家分享兩個違反學術倫理的例子。首先,之前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任教的Brian Wansink教授,因為發表的研究數據無法被複製、考驗,被認為有「p值操縱」(p-hacking)的疑慮(意即為了讓假設結果成立,而操縱研究資料或統計技巧,以獲得p值顯著的結果),而被撤稿、最終從康乃爾大學辭職。第二個例子則是台灣的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今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前副教授陳震遠的學術倫理醜聞。他為了讓論文能夠順利被期刊接受,自行創造130個人頭帳號,假造「同儕審查圈」(peer review ring)以及「引用圈」(citation ring)。他在投稿後,透過這些人頭帳號由自己審稿,破壞學術界信賴的獨立審查制度,最後被《震動與控制期刊》撤稿了60篇論文,並從學校辭職。上述兩個例子顯示,為了自身利益而操縱研究數據或審查機制,最終的結果便是學術聲譽受損,最後只能黯然離開學術圈。因此,研究者不應為了追求更多假設顯著以及追求發表量,而做出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

陳世哲教授接著說明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對學術聲譽的影響。掠奪性期刊是指故意使用與知名期刊類似的刊名,讓投稿者不小心以為自己的文章被知名期刊接受。此外,掠奪性期刊同常標榜快速審查,研究者為了讓研究結果盡快發表,在一時不查之下,將自己的研究稿件與費用送給掠奪性期刊。掠奪性期刊的文章品質參差不齊、品質堪憂,幾乎沒有審查機制,只要付錢就可以刊登。但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刊登在這樣的期刊,往往傷害到學術聲譽、文章引用率及可信度亦會受到影響。所以,研究者在投稿時,不得不謹慎小心,以免誤入虎口。

除了上述議題外,陳世哲教授也說明了文章中誰可以掛名作者的邏輯、作者順序、何謂有爭議的作者等,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在場的聽眾明白何謂學術與研究倫理,以及在做研究、投稿等各階段,應該要注意哪些細節。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