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113/12/05籌組研究團隊分享會-第九場
管理學院補助研究團隊的成果分享會,第9場於12月5日舉行。
透過本次活動,促成管院教師跨領域間更豐富的學術交流,也讓更多院內師生知曉目前研究專注的領域與方向。
本次發表會共有四組研究團隊,各團隊成員與研究紀錄如下:
主題一、運用生產作業管理之角度探討位於高度制式化產業中之企業採用開放式創新的模式
成員:企管系 黃鋒樟副教授、企管系 蔡宗霖副教授
在高度制式化產業中,企業如何運用生產作業管理來採取開放式創新成為一大挑戰。研究顯示, TQM與開放式創新的結合能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力。
許多企業通過建立強大的基礎設施,吸引外部創新者共同開發,形成網絡效應,增強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在科技迅速進步和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金融業等傳統行業需要在遵循嚴格規範的同時,靈活運用開放式創新提升競爭優勢。
新興科技如資訊科技、數位與雲端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傳統產業的運作模式。特別是在金融產業,金融科技(FinTech)的應用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效能,
轉變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研究發現,金融機構為了有效發展金融科技,採取開放式創新的策略,與高科技公司合作,運用外部知識和能力來增強自身實力,
能夠更快地適應市場變化,提供更具成本效益、便捷且客製化的服務。本研究計畫從生產作業管理的角度,檢視金融服務、內外部資源與人力的安排,研究結果顯示,
運用開放式創新能顯著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這項研究為傳統金融機構在面對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提供了具體而實用的策略建議。
主題二、提高投資者對行為偏誤的認識,透過銀行風險評估/KYC問卷
成員:財管系 蔡秉真助理教授、財管系 張世賢副教授
一場旨在增強投資者對行為偏誤認識的活動已經證實,透過銀行的風險評估和KYC(了解你的客戶)問卷,能夠有效幫助投資者做出更為理性的決策。
這項研究的靈感源自銀行貴賓理財部門的工作經驗,揭示現有問卷設計缺乏系統性,未能全面反映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和風險偏好。
研究發現,現有問卷通常忽略了行為偏誤,如過度自信和損失厭惡。我們建議在問卷中加入行為經濟學相關問題,以更好地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提升其對自身行為偏誤的認識,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投資決策。這樣的調整不僅能改善投資者的決策質量,還能增進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任。
目前的KYC和風險評估問卷在全球反洗錢(AML)行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對行為偏誤的考量尚有不足。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發展揭示了投資者決策中的多種行為偏誤,
但這些問題在風險評估中很少被考慮。研究結果顯示,調整現行的風險評估流程,使投資者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其行為偏誤,能顯著提升投資者的決策質量。
主題三、探討服務擬人化如何促進自我調整行為
成員:企管系 張純端教授、資管系 邱兆民教授
服務擬人化在促進自我調整行為方面展現了顯著效果。透過使用具有人性化特徵的應用程式,消費者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律性。研究發現,使用擬人化應用程式的消費者,
在時間管理和目標設定方面表現更佳。這些應用程式模擬人際互動,以親和的語氣提供提醒和建議,提高了使用者的參與度和依從性。在長期使用中,擬人化應用程式比非擬人化版本更有效,促進持續的自我調整和改善。我們認為,開發更多具有擬人化特徵的服務,將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品質。研究結果表明,服務擬人化設計在促進自我調整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特別是在運動健身應用程式中的應用。我們採用了質性和量性方法,調查了擬人化設計的不同中介機制對使用者自我調整的影響,結果顯示擬人化設計能顯著提升使用者的自律性。這項研究希望能提供關於擬人化服務如何促進自我調整的深入理解,並為產品服務提供者提供實務建議,幫助開發者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效果的應用程式,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生活品質。
主題四、以可供性觀點探討線上健康社群隱私的揭露成員
研究團隊成員:企管系 李英俊教授、資管系 徐士傑教授
線上健康社群提供了成員們一個分享和情感支持的平台,但隱私揭露問題卻成為一個重要的關注點。當成員分享健康資訊時,常會面臨隱私洩露的風險。儘管隱私設定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
但許多人並未充分利用這些設置,導致有些人選擇不使用這些平台,而另一些人則冒險換取資訊和情感支持。透過提供相關的隱私設定功能,線上健康社群可以顯著降低用戶的隱私顧慮,
提升其隱私控制感,鼓勵適當的資訊揭露,促進健康互動。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社群平台及其隱私設定功能的可供性對隱私顧慮和揭露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為改善線上健康社群的設計提供了具體建議。研究結果顯示,隱私可供性的設計對於用戶的控制信念隱私設定有顯著增加,會讓用戶更願意去做隱私保護。隱私可供性在性別分析上有差異,男生在隱私可供性會直接去執行,女生反而會傾向先感受到隱私可供性可以隱私保護才會去執行。有效的隱私設定不僅能保障個人資訊,還能促進線上社群的健康互動。許多人對於健康資訊的上傳有所疑慮,擔心個人資料被濫用或轉賣,進而影響對平台的信任。



